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迎来历史性时刻——首批12只“四川籍”朱鹮放飞大自然,在沐川湿地公园定居。这是西南地区首次开展朱鹮野化放飞,标志着四川在珍稀濒危鸟类保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朱鹮,是世界濒危鸟类,也被誉为“东方宝石”。经过9年精心培育,四川的朱鹮种群数量实现了从0到260余只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更迈出了重建野生种群的关键一步。
进行野化训练中的朱鹮。
九年复壮
从零起步到构建保护体系
“今年成活十几只幼鸟没有问题。”进入4月,在紧锣密鼓推进朱鹮野化放飞的同时,沐川朱鹮繁育中心技术员吴永中和同事们还在忙碌于另一件事:细心照料破壳而出的朱鹮幼雏。
如果将时间拨回9年前,在四川每年稳定繁育出幼鸟还难以想象。因为那时,全省范围连一只朱鹮都没有。
“先从引入人工繁育种群开始。”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动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裕冬介绍,2016年,四川启动朱鹮人工迁地保护,从陕西、浙江、河南引入50只种源,落户峨眉山朱鹮繁育基地,建立了四川首个朱鹮人工迁地保护种群。
在此基础上,乐山市又成功创建了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和乐山市绿心公园朱鹮繁育科普研学中心,两地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将“四川产”朱鹮成功引种,朱鹮种群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繁育中心工作人员育雏。
“当时我们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李裕冬回忆道,“西南地区完全没有朱鹮饲养经验,从饲料配方到繁育技术都需要从头摸索。”尤其在繁育阶段,产蛋质量不高、畸形蛋多等成为突出的问题。技术团队通过与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并不断在饲料配比、繁殖配对等环节反复摸索。
经过持续的技术攻关,科研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瓶颈。沐川朱鹮繁育中心技术负责人杨海琼博士介绍:“例如,我们通过建立精准的环境控制系统,将孵化湿度进行稳定,同时优化卵壳通透性,使受精卵失水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就可以提升孵化成功率。”
数量膨胀并非终点。“人工种群再庞大,野外自由飞翔才是鸟类最终归宿。”李裕冬介绍,2020年后,四川转向“质量优先”,仅维持必要繁育规模,为野化储备优质个体,并建成西南首个野化放飞基地,谋划开展野化放飞训练。
进行野化训练中的朱鹮。
截至目前,四川已形成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峨眉山朱鹮繁育基地、乐山市绿心公园朱鹮繁育科普研学中心、成都动物园四大朱鹮人工种群基地,总数量超260只,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朱鹮种源库。
野化征程
从人工驯养到适应自然环境
在对朱鹮进行野化训练前,沐川朱鹮繁育中心提前模拟打造了一个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森景房”。
“这里严格模拟了朱鹮的自然栖息环境,也能最大程度重新唤醒它们的野性。”吴永中介绍,朱鹮偏好在高大乔木上栖息、繁殖,在浅滩湿地觅食,吃泥鳅、小鱼、青蛙、甲壳类动物以及昆虫。
这片占地3000平方米的野化基地,模拟了山地森林、湿地和稻田的多维生态场景,高大的乔木为夜栖提供支撑,深浅不一的水池模拟不同季节的蓄水量,沙田与草坪散布其间。
2024年秋,30只经过严格筛选的朱鹮进驻“训练场”,开启为期半年的“野外生存课”。这些朱鹮年龄介于2至4岁,性别均衡,体格健壮,均通过隔离观察与群体适应性测试。
进行野化训练中的朱鹮。
“野化训练的重点是恢复它们的自然行为。”吴永中详细解释道,在觅食能力训练方面,技术人员将泥鳅、小鱼等活饵分散投放在不同水深区域和隐蔽位置;在飞行能力培养上,通过定期驱赶和天敌声音刺激,逐步延长飞行距离和时间;同时还设置了突发天气模拟、群体警戒反应等专项训练。
记者注意到,相较于半年前,除了鸟儿,大笼网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横亘在大树间的人工栖架少了。“随着它们的飞行耐力、觅食效率不断提升,循序渐进拆掉栖架能够强化它们的野外生存能力。”
经过严格评估,首批12只朱鹮在体重达标度、自主觅食能力、飞行耐力、天敌警觉性等指标上均达到《朱鹮保护繁育国家标准》的优秀水平,获得了"放飞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每只放飞朱鹮的背上还背着一台定位器。“通过手机就能远程定位到它们的坐标和飞行轨迹。”繁育中心技术员李伟表示,接下来要及时掌握放飞朱鹮的生存状况,研究朱鹮野外、觅食、繁殖、迁飞等规律,为其他批次的朱鹮野外放飞积累经验。
生态愿景
从物种复苏到展望系统修复
放飞地点的选择经过了数月的科学论证。
“朱鹮对栖息地的要求非常严苛。”李裕冬介绍,选址跨越多个季节,既要求水质优、食物丰富,还要考虑到周边人口密度较低,对鸟类干扰少。
最终,离“老家”距离不到1公里的沐川湿地公园脱颖而出。记者在该公园看到,这里植被茂密,溪流环绕,已经是不少鸟类生活的“家园”。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有另一个便利之处,“如果它们遇到什么问题或危险,我们可以及时到现场进行人工干预。”吴永中说。
首批放飞后,四川朱鹮保护也将迎来新的课题——让朱鹮与生态共荣。
进行野化训练中的朱鹮。
在杨海琼看来,这背后还存在不少挑战。例如,自然条件下朱鹮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朱鹮在野外的存活情况难以及时获知。“除了依靠卫星定位来跟踪朱鹮的活动轨迹之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前往朱鹮活动区域进行行为观察,包括觅食情况、夜宿、繁殖等,发现体弱、伤病个体需要及时开展救护。”
而这,不只是机构工作人员的使命。据悉,放飞前期,沐川县已在县内及周边广泛发放科普宣传单,提醒周边居民注意识别和保护,遇到鸟儿的伤病情况也及时上报。“考虑到朱鹮放飞后活动范围较大,我们协同眉山、自贡、雅安、宜宾等周边地区林业主管单位,制定了各单位联动开展朱鹮监测与保护工作方案。”沐川县林业局局长曹礼说。
“此前,我国朱鹮野化放飞主要集中在华中、西北地区,这次在沐川放飞,将填补这一物种在四川野生种群分布的空白。”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冉江洪充满期待地表示,通过持续的科学放飞,四川有望重建可持续的朱鹮野外种群,这不仅将扩大朱鹮的分布范围,更能有效提升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服务功能。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一切顺利,今年下半年,第二批16只将在9月上旬完成放飞。以此次放飞为契机,将加强科研攻关,进一步加大对朱鹮及其他野生动物保护力度。